来源:商会自媒体发布者:1 发布日期:2016-10-25
行业发展背景
中国作为能源的消费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能源需求压力越来越亟待解决和改善。数据显示,至2015年底,建筑能耗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上升到27.45%,而我国目前建筑中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如不开始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因此,建筑节能行业的发展必要性凸显。
建筑节能环保行业主要以降低包括建筑供暖、空调、热水、照明及各类建筑内使用电器所消耗的能源为目标,包括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内容。建筑节能,是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维护过程中,在满足规定的建筑功能要求和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实现降低运行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过程;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宏观环境分析
政策因素
从2012年起,节能环保产业已经被国家列入战略新兴产业,我国自上而下各级政府均把节能减排划入了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了明确的节能减排指标,并出台了补贴、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实施企业及节能服务公司。在“十二五”期间,节能服务行业享受的政策环境持续向好,有利于行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国家还将建立全方位环保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一条龙服务能力的总承包公司,大力推进环保设施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扶持环境咨询服务企业。“十三五”规划中“绿色发展”成为会议发展理念之一而备受关注,相关的产业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便利。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家在这个领域的投入将会逐年加大。
社会经济因素
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指出,2014年我国建筑节能方面投入超过40亿元,2015年全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2020年我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提升至50%。同时,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分别为53.73%、54.77%和56.10%,平均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新建建筑规模仍将持续大幅增加。而城镇建筑中节能建筑的比重不到30%,仍有70%需要改造;现在我国每年新建房屋约20亿平方米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500亿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的节能系统工程这两个建筑节能市场的主要需求点均需求旺盛,因此建筑节能市场未来成长看好。
技术因素
我国建筑节能服务行业潜力巨大,但是技术应用和服务体制不完善。国内建筑节能服务行业技术消化能力较弱,新技术、新材料、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实施节能战略以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了众多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在通风技术、遮阳技术、太阳能技术、中水系统技术、地源热泵技术、节能墙体材料、节能门窗和供热制冷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但新技术、新产品在实践中推广应用率不高,研究开发与实际应用脱节,节能服务企业技术消化能力较弱,在配套技术、施工、使用过程中出现施工工艺不成熟、节能产品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太阳能、地热、风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刚刚提上日程,利用比例很低。
市场容量
建筑节能包括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主要指绿色建筑的新建。
未来建筑节能市场高速成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绿色建筑比率上升。预期2014-2020年绿色建筑面积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31%;二是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随着政策引导、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推进,当前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正在快速启动。
预计2020年国内建筑节能市场规模将达2300亿元、2014-2020年CA-GR19%;预期2020年不包含北方采暖节能改造在内的建筑节能市场规模将达1500亿元、2014-2020年CAGR32%。
产业链分析
建筑节能产业链包括上游上游信息产业、化工产业、新能源等;中游建筑节能整体方案提供商,包括软硬件产品提供与集成、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等;下游是对建筑节能有需求的用能单位。公司处于节能产业链的中游。
上游
上游行业包括太阳能、空气能、地源热能、水源热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技术开发和应用以及设备、原材料的供应。
上游行业的发展决定了本行业的发展规划和进度。上游新能源技术的革新对本行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基于目前世界各国对节能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和发展规划,上游行业将获得持续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发展趋势能够满足本行业的需求;上游的设备、原材料供应质量、价格和供应进度,可能对本行业企业的工程项目实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国内设备材料供应市场产品供大于求,建筑节能项目运行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工程承包商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以及对客户所选设备的工艺、运行工况的理解,建筑节能服务企业对于上游企业处于一定的优势地位,可选择优质的上游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以控制成本并保障工程的质量。
下游
下游产业包括有节能系统需求的、能耗较大的建筑业,包括办公建筑、文化建筑、医院、学校、住宅和商业建筑等。
建筑节能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企业对于节能减排的需求和新能源技术带来的经济效应。近年来国家对于高能耗企业的调控政策日益趋严,激发了下游行业对节能减排市场的需求:房地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建筑业及房地产业还将持续不断发展,下游建筑行业及房地产业,尤其是公共建筑、商业建筑投资的增长,将提升对公司所在行业业务的需求。我国正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建筑的节能减排投入,增加了建筑节能服务业务的需求。
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房地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建建筑的节能服务业务的发展速度。行业内一些拟建项目、在建项目缓建,工程施工周期加长,导致人工成本上升、应收账款增加,降低了本行业的盈利水平。
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有利因素
国家在政策方面对节能环保的大力支持。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不仅提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还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能源消耗巨大,迫使社会对节能服务的需求增强。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我国节能建筑面积占已有房屋面积的不足10%。高耗能建筑总量庞大,且建筑能耗的高增长远超过了中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如不开始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将直接加剧我国的能源危机。
技术的不断更新。在政策扶持及庞大的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的促动下,节能服务公司将不断投入研发以实现系统及产品的更新换代,推动产业向更高的技术领域发展。
不利因素
节能公司规模偏小,资金压力较大。节能服务行业作为新兴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行业内的公司多处于创立期或发展期,规模基本较小。无论是建筑节能的设计工程公司,还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均需要公司有较高的资金实力。尽管有较多的政策扶持,但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渠道单一的现状在短期内尚不能完全改善。因此,资金压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能公司业务的发展。
社会节能观念落后。虽然社会上对节能环保的宣传已经多年,但某些高能耗传统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自觉意识仍然有不足之处,众多大型建筑、公共建筑都存在建设方与经营方分离的现象。在建设期,建设方较少关注建筑物投运后的节能效益,不愿花费资金采购节能产品,原始投资动力不足。而经营方因经营资产非其所有,也不会投入资金进行节能改造。建筑物从建设到使用过程,相关人员的节能意识都有待提高。同时,在法律制度方面尚未形成节能环保的激励机制,企业缺乏节能激励和意识;也缺乏具有一定强制力的法律法规对违反环境保护政策的企业和地方政府进行行政处罚。
缺少统一的节能评价标准体系。目前国内缺乏科学统一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节能产品投运后节能效果验证困难,导致客户对节能投入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率存在顾虑,实施节能项目动力不足。
市场竞争无序。随着国家政策对节能行业的大力支持,出现大批节能服务公司,而市场尚无标准体系针对此类公司进行技术评价,致使用户无法对产品技术及供应商的服务能力进行甄别,市场呈现出技术良莠不齐、竞争无序状态,制约行业快速发展。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上游:上游行业的发展决定了本行业的发展规划和进度,上游新能源技术的革新对本行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国内设备材料供应市场产品供大于求,中游企业对于上游企业议价能力较强。
下游:近年来国家对于高能耗企业的调控政策日益趋严,激发了下游行业对节能减排市场的需求,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房地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建建筑的节能服务业务的发展速度,再加上中游企业竞争激烈,中游企业对于上游企业议价能力较弱。
同行竞争者:总体行业集中度低,已发展起来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公司竞争具有一定区域性。外企凭借高端产品领先,但在节能服务领域由于经验和市场需求规模的问题并无明显优势。国内建筑节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由于市场暂无标准体系等原因,竞争无序,且大量建筑节能公司只提供材料和产品,并不提供节能服务。
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行业资质壁垒、定制化生产能力壁垒、技术壁垒、人才壁垒和资金壁垒。
替代品威胁:暂无。
结论
中国产业发展的加速和能源消耗的加剧凸显建筑节能行业发展的紧迫性。建筑节能行业总体规模偏小,市场暂无标准体系,技术应用和服务体制不完善,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但政策的扶持与下游的旺盛需求将会推动行业向着标准化体系化发展,技术也将在不断投入研发后实现系统及产品的更新换代,推动产业向更高的技术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