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商会自媒体发布者:1 发布日期:2016-08-01
2016-07-20 喜欢就点一一 MBA
中低速增长也就是比过去要明显低下来,而这个增长速度的放慢既是周期性的,更是结构性的。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结构性的放慢。结构调整的困难决定了我们经济的新常态将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在经济增长放慢的情况下,新常态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我自己的观察,在新常态的情况下,政府不愿意也无力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我认为,不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在当前的形势下,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所以,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和过去不同的形势。这是我们生活其中的现实。
我们不缺钱,缺的是盈利的投资机会
在行业的层面上,我们观察到的是,过剩产能的普遍存在,在过剩产能的压力下,只有不断的降低价格,试图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而降低价格在宏观层面上显示的是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30多个月负增长,在传统实体经济中,投资机会缺乏。所以,现在我们缺的不是钱,缺的是能够盈利的投资机会,这是另外一个现实。
再看企业层面,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在下滑,但是人工成本、资本价格、资金成本呈现出来的刚性,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的下滑而降低。一方面经济疲软,另一方面成本出现刚性,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的利润率受到了挤压。一些企业过去靠低成本扩张非常成功,而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再适应市场,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看是因为在9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这个转变具体说来,就是资源配置在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下,朝着更有效率的部门和行业转移,这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另外还有激励机制的改变,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一大群企业家在改革大潮中出现,他们在市场经济中有着强烈的提高效率驱动,远远超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
新一轮经济景气的两个前提条件
新一轮经济景气的前提条件有两个,第一个是清理过去积留下来的债务,中央政府已经采取措施了。今年“两会”时,财政部宣布推出1万亿的长期债务置换计划,用长期债务置换地方政府已经到期的短期债务,说白了就是解决企业贷款展期的问题。
这是中国经济的一大隐患,如果地方政府债务不清理就会转换为银行的坏账,银行的坏账正在上升,如果地方债务问题划不出来,如果房地产市场价格下挫,银行坏账会快速上升。所以,要想实现经济新一轮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把过去单纯依靠政府政策拉动经济所遗留下的问题清理掉,不清理掉就变成中国经济增长的大包袱。
第二个前提是必须从政府拉动需求的模式再回到通过改革释放市场能量的增长模式。
这两个前提没有达到之前,我们还是新常态,还是要在新常态下思考企业的经营。新常态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企业必须求变,这就提出了转型的问题。
不仅国家经济要转型——经济增长模式从单纯依靠政府短期政策措施转向基于市场,释放市场力量,发挥企业家的创造和创新精神,提高效率、走可持续增长的道路。企业也需要转型——首先要转变观念,转型的最大障碍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是传统观念,是习惯性思维。这是最困难的。
企业家去西方学习非常有必要
昨天一个朋友告诉我,有一个企业家去以色列、德国、美国访问学习,我觉得非常有必要,第一就是要学人家的观念、人家的心理,其次才是学商业模式,学技术、学产品。
以色列的企业家创造能力如此之强,并不是犹太人比中国人聪明,以色列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文化、宗教、社会、历史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德国的企业家缺少创新企业家,但有非常优秀的工业家,他们可以把汽车、设备、化工产品做到世界第一,但是他缺乏以色列和美国硅谷那样的创新企业家,这也是和文化、历史分不开的。
我们可以去看、去学,第一是要学人家的心态,学人家的理念。德国那么多的优秀中小企业手里都有独特的技术,在上百年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在一项技术上做到世界领先,我们问一问自己,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心态,有没有这样的定力,有没有这样的钻研和精神,这是我在德国看中小企业体会最深的。就是这种不以小为卑贱,不以小为低下的精神,这样一种内心的追求,他们认为把这件小事做好是非常有价值的,会为自己的小作坊感到骄傲,这样的精神是中国企业家缺乏的。
中国的企业家一说就是做大做强,把大放在强的前面,实际上强是一个陪衬,都是想着大,没有人专心一意做强。企业的经营不是跟着政策的大风扬帆起航,企业本来的任务就是无论刮风下雨我都可以航行。转型难在我们的传统观念,第一叫做机会主义,转型之难第二是我们传统商业模式的惯性。三十年高速的发展,从短缺经济逐步过度到过剩经济,在短缺时代什么都是现成的,在经济开始起飞时候各项成本都是低的,所以我们过去的商业模式非常成功,就是低成本的扩张。那么企业的能力是什么呢?就是整合资源。
所谓的资源整合的能力不就是拉关系的能力吗?这不叫核心竞争力。传统的商业模式当中,要有良好的政府关系,敏锐的市场嗅觉等等,但新常态下企业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我们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不能自拔,总是习惯性的去寻找风口。认为过去的成功可以去保证未来的顺利发展。我想跟大家讲,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们转型之难第三个问题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一种从众的习惯,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长于模仿,短于创新。这是我们中国企业家的局限性。这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我们的文化传统不鼓励独立思考,希望人们遵循集体规则,不管是显现的规则还是潜规则。我们的企业家带有这样烙印,干什么都是一窝蜂而上。从改革开放初期,在东南沿海一带你可以看到皮鞋之乡、服装之乡、打火机之乡,几个镇几个县甚至只生产一类东西。
从众——从改革开放开始我们就观察到这种现象,国际上那句话是正确的,中国人生产什么,什么价格就跌;买什么,什么价格就涨。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一生产什么不是几家企业生产,而是一窝蜂的。把那个产业搞得产能过剩,没什么钱好赚,当然这里面和政府政策有很大关系,另外一个就是企业家的传统心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创新,这是他们的短板。
要认识到经济转型的迫切性
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认识到经济的问题是什么,也要认识到转型的迫切性,最迫切的是我们观念的转变。转变到什么上去,要回归常识——回归价值创造的常识。你不创造价值,你就赚不到钱。不创造价值,即使赚到钱也无法持续。创造价值是赚钱的前提,这是一个常识。
所以我们不必看宏观政策,还是看自己的企业,我在哪里、我是如何创造价值的。还有一个常识是,一个企业经营困难,他们总是把这个困难归结为融不到资,这个实际上是把常识搞颠倒了。不是因为你融不到钱才经营不好,而是因为你经营不好才融不到钱,这是常识。金融机构不是把钱借给一个经营困难的企业。金融机构永远是锦上添花。所以不要怨天尤人,要回归到常识,思考的问题如何去创造价值。
什么是价值创造,我认为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你能开发出市场接受的新产品和服务,你就为客户为市场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第二个价值创造的方法,你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从而以更低的价格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那么创造价值和赚钱、利润是什么关系?你赚钱未必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总要赚钱,必然要赚钱。如果你创造价值而未赚到钱,这是短期的事情,从长期来说,你创造了价值,要想不赚钱都很难。对于一些不创造价值的活动,不要寄予过高的期望,甚至我认为可以忽视他。比如说炒股票不是创造价值的事,起码不是我们企业家主要的任务所在。
P2P不创造价值,因为无法解决关键问题
我认为P2P不创造价值,甚至很多O2O也不创造价值,什么叫O2O?就是两边都是零,中间一个2,这就是O2O。需求这端不着边,供给也不着边,中间幻想一个百亿市值的公司,这就是O2O。不是打击大家的积极性,要独立思考,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你在什么地方创造价值,你在什么地方赚到钱,不要一窝蜂跟随潮流。
为什么说P2P不创造价值,因为P2P没有解决金融的关键问题——信用问题。信用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这个企业申请贷款,我不敢给他,因为他的信用风险不好把握,这是什么意思?信息不对称,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我不清楚,他自己清楚,但又不会把真实的信息告诉我。这是金融最困难的地方,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无法判断这些潜在客户的信用风险,这是金融的实质。
要想准确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必须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P2P有没有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没有!P2P只是把企业和银行拉在一起,只是把借方和贷方拉到一起,最多相当于一个婚姻介绍所,他最多就是创造了一点点价值,把男士女士拉到一起去。但是能不能成,他不知道,也不关心。
可是我们做金融必须要关心能不能成,不是把借方、贷方拉到一起就完了,我还要关心他们能不能成,如果不能成,失败了就是坏账,就是损失。所以,做金融虽然要确保贷款成功,还要想办法降低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你如果不能够在这方面做出贡献,你就没有创造价值,你没有创造价值,哪怕你今天赚钱再多,你也无法持续。为什么无法持续?因为没有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连续出现坏账,出现了坏账太多了,平台信誉就垮掉了,就没法做了。
这就说明你要是不创造价值,企业就没有一个能够活下去的商业模式,没有一个可靠的商业模式,创业就要失败。为什么对P2P这么不看好,但是我支持阿里巴巴呢?因为阿里有数据,他通过长期在淘宝、天猫上交易的数据,他利用这些数据分析潜在的贷款客户的信用风险,所以他有资格有条件做互联网金融。
阿里可以这样做,腾讯可以这样做。但是这些数据,说老实话,质量很低,还不足以评判一个客户的信用风险,还需要其他的数据才能够解决借方和贷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才叫创造价值,只有创造价值,解决了商业中的核心问题,企业盈利才有基础,企业发展才有可持续性。
如何创造价值?这要提到我们多次提过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和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利用核心竞争力去创造价值,从而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你独特的竞争优势。刚才我已经讲了,阿里金融和其他P2P相比,他的核心竞争力在什么地方?大数据,而且他还有一套技术可以把这些大数据转换为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评级,这也是他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其他P2P公司没有的。
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你特有的竞争优势,而且还是你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优势。核心竞争是技术壁垒非常高的优势。你的竞争对手不花个三年五年,不投个千百万上亿的研发资金就没有办法模仿你,这叫核心竞争力,或者说核心竞争力就是具有技术壁垒的技术产品或者商业模式的优势。
企业家要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们企业现在要思考的什么问题?现在企业家要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凭的是什么。中国有句谚语,“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你的“金刚钻”是什么,要把这事搞清楚。
我们要思考的不是把企业做大,而是做强做精,在起码一段时间内的市场上,具备不可替代性。企业不仅获得订单,更重要的是获得定价能力。
由于我的不可替代性,你只能从我这儿买,你就获得了定价能力。一旦获得定价能力,就不怕成本提高,成本提高可以传递到终端用户那去。我的终端用户即使不高兴,但没办法,在市场上他找不到比我更好的供应商。
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就是定价能力。在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我可以把一部分成本的上升转移到终端用户,定价能力可以保护毛利率,让我可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活下来,寻求发展。
在当前我们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要思考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围绕核心竞争力来构建商业模式,在市场上取得独特地位。
对于互联网,我一向倾向于“泼冷水”
对于互联网,我是外行,但最近看了些案例,拜访了些企业,做了点研究。在互联网上,我是一向倾向于“泼冷水”的,这可能跟性格有关,老扫人家兴,凡是“发烧”了,一阵风什么的,我就跑过去“泼盆冷水”。并不是不看重互联网,我认为互联网是非常有效的工具,但只此而已,不要提高到思维的层面上。
互联网没有改变经济学原理,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
互联网只是人类过去200年间,自工业革命以来诸多技术创新中的一项,不是最后的一项,也不是终极的技术创新,将来还会有比互联网更厉害的技术出来。我百思不得其解,在过去的技术创新中,没有见过这思维那思维,现在就突然冒出来互联网思维。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利用互联网降低成本,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创造价值。互联网只是企业转型的工具,不是神器。
从刚开始对互联网的漠视,转变为对互联网的盲目崇拜,好像不上网就死,上网就活。互联网思维的种种提法,大多数不是互联网特有的,是早就被人们总结出来的,有些提法甚至是错误的。这都是把互联网带来的一切变化绝对化了,神圣化了。
我想强调的是一些提法是商业常识,没有什么新颖之处。在互联网出现之后,这些原理的表现形式更加鲜明和突出,但是互联网没有改变经济学原理,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只是提高了商业的效率。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是定语,主语是金融,本质是金融,不是互联网。电商的本质是商,不是电,电商的本质是零售业,不是互联网。因此对于口号,我总是持怀疑态度。对于市场上广泛流传的互联网+,我提出一个观点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传统行业。
因为传统行业的商业本质没有因互联网改变,必须遵循传统行业的商业原则和规矩,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来考虑互联网的应用,而不是我有了互联网就把商业和金融的本质颠覆了。
我本人不反对互联网+,我只是说在互联网+和+互联网之间,我们要自己独立思考,看哪一种方式对企业的发展最有利的,看哪种方式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能够进行创新。我在企业调研的时候,倾向于认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应该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
当然了,最后的结论是每个企业自己思考,自己做出判断,而判断分析就是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
我想强调一个观点,这个世界上没有成功的秘诀,也没有必胜的法则。猫有猫道,鼠有鼠道,世界上最悲惨的事儿是猫做了鼠道,鼠做了猫道。自己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己要有定力,自己要有内心的世界,做企业不是为了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不是比同班同学赚钱多,比过去的同事住的房子更大,不是比邻居更加富裕显赫,做企业是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
只有内心的追求,才能支撑我们独立进行思考,才能支持我们进行创新。
(来源:许小年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