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伟明:输了,大不了去开家面包店

来源:商会自媒体发布者:1 发布日期:2014-12-17

正文内容

余伟明:输了,大不了去开家面包店

人物档案:

1962年出生于浙江开化县

1988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获微生物硕士学位

1995~1998年在意大利San Raffaele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

1998年学成回国,2000年10月创办杭州维特洁生化技术有限公司


创业心得:

从搞研究到搞企业,不能太迷信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要懂得求助于各种社会力量,重视团队协作。

心态要平和,特别是做尖端产品,让市场认可往往需要过程,所以不能太心急,更不能弄虚作假。

人生感悟:

为实现理想,要有不惜背水一战的决心。


在一个阴雨天见到余伟明的时候,他坐在一辆半旧的面包车里,略显黑瘦,让我误以为是这辆车的司机。然而在这普通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充满壮志的心--要生产出世界最先进的生物试剂,改善我国现有的疾病检测技术。


出国留学:不做千万富翁


从贫穷的山区考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后,余伟明学习十分刻苦,本科毕业后又以突出的成绩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26岁研究生毕业后,就出了两本书,并成了该校微生物研究室4个组长中的一个。

"如果不出国,我早就是千万富翁了。"余伟明略带自嘲地说。1992年,当去德国深造的机会向他招手的时候,他领导的小组攻关多年的一个项目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他知道这项成果一经用于实践,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是在国内等待唾手可得的巨额财富,还是出国留学在学术上取得更高的造诣?最终,余伟明登上了飞往德国的飞机。果然,不久后,这项成果以7000万元的高价转让给了上海一家保健品公司。

在留学期间,他跟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一样勤奋刻苦,惟一不同的是,他没有打过一天工,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课堂和实验室中。当他最终决定回国时,他的同学纷纷劝他三思而行,因为那时余伟明凭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毫不费力地在德国或其他发达国家谋得一个体面而薪酬丰厚的工作,事实上,他在留学期间就凭自己的专业研究赚到了20万马克(相当于人民币100多万元),而回国则意味着一切要从头开始。"那时的我豪情万丈,就算真的输光,大不了到开化老家开一个意大利面包店。"现在想来,余伟明也觉得当时的言语有些可笑,但正是有那样的信念,才让他一直坚持到现在。


回国创业:差点全军覆没


1998年,余伟明完成学业,带着在德国搞研究时赚到的20万马克回到他夫人的家乡长春,风风火火地办起了一个生化技术公司。

公司实际上只是一个小作坊,租来的场地只有100平方米,算上他自己全部员工只有3个。工作条件差余伟明倒不在乎,出乎他意料的是,国内基础工业的水平与德国和意大利相比实在是差距太大。制作试剂盒要用一套模具,在德国和意大利,这种模具在一个小加工厂都能生产出来,放到国内却成了一个难题。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愿意生产这套模具的加工厂,合同签定一个季度内完工。可3个月过去了,模具根本没有成型。由于别的厂家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加工,心急如焚的余伟明只有继续等下去。过了好几个季度,钱全部投到了模具上,那个小小的模具却一直没有影子,生产也根本无法进行,余伟明陷入了破产的边缘。

不知过了多少个难眠之夜,就在他准"回老家开意大利面包店"的时候,加工厂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模具终于做成了。余伟明兴奋地跑到加工厂,一路上,宏伟大业的设想让他心里充满了斗志。但一接到模具,仿佛当头被浇上了一瓢冷水。经过一年半才"成型"的模具不但样子十分难看,上面还有不少小孔,根本就不合格。

但余伟明已经顾不了这么多了。他把这些破模具拿回了实验室,浸在有机溶剂里泡软,仔细地把一个个破洞补起来。有了模具,生产很快上马了,先进的试剂销路极好,第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达30多万元,几个月就收回了成本。

余伟明的产品很大一部分只适用于实验室研究。他带着用修补模具做出来的试剂盒跑到一位中科院院士的办公室,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位院士看到一个从未谋面的年轻人对自己的事业如此执着,而且说出来的理论十分先进,马上把他带到自己的实验室,当众宣布以后都使用这种试剂盒。从此,余伟明与这位院士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但问题还是出在模具上。一家大企业采用了余伟明的试剂盒,每天可给他带来4万元的收入,但由于模具上一个无法看见的小洞没有补上,生产出来的试剂盒也有了一个小洞,结果在使用时试剂漏了出来,把那家大企业一套昂贵的设备都污染了,这笔生意也吹了。不合格的模具让他的事业再次陷入困境,曾经风光一时的产品一下子从市场上销声匿迹。


杭州试水:一步步接近理想


创业之初的教训让余伟明明白,他原来的想法太简单了,做企业与搞研究是天差地别的两件事,要做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品,首先要办出世界一流的企业,这不是靠个人单打独斗就能成功的。余伟明决定另寻出路。他先搬到了北京,但半年后,他觉得那里的环境也不适合他的事业。2000年10月底,余伟明辗转来到杭州,这里宽松的政策让他决定留下来,同时积极寻找各方面资源。

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他与杭州西子电梯集团取得了联系,只谈了一个星期,西子电梯集团便拿出400万元支持他开办企业。之后,他又从日本亚洲投资公司成功融资100万美元,杭州市中小企业科技基金也拨给他130多万元。2000年10月,杭州维特洁生化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余伟明决定大干一场。

他在厂址附近租了几间农民房,跟几个员工搬了进去。厂房只是个毛坯房,而生物技术对建筑的要求较高,特别是无菌室需要特殊的技术来建造。余伟明在这方面也伤透了脑筋,不善言语的他经常为此与建筑单位争执。

模具的问题依然没能得到解决。余伟明先后找到浙江余姚、黄岩和广东深圳等地的10多家模具加工厂,都没能制造出合格的模具。难道真的要步创业之初的后尘吗?万般无奈下,余伟明买了7台做模具的设备,高薪聘请了几名高级技工,在自己厂里摸索着造起了模具。

合格的模具终于造了出来,生产很快上马了,销售情况也很好,一切都向正轨走去。偏在这时,职工队伍又出现了问题。公司一名销售经理利用余伟明对他的信任,在采购材料时以劣充好,贴上优质品牌的商标欺骗公司,用这些材料做成的350万个试剂盒卖出去后,不到3个月就失效了,客户愤怒地来退货,维特洁一下子就损失了100多万元。这对刚起步的公司来说打击十分巨大,更严重的是,大大影响了公司的信誉,这种恶劣影响延续了整整一年多时间。去年,余伟明重新调整了队伍,公司才慢慢恢复了生气。

维特洁的产品主要市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但余伟明真正希望的,是自己的产品能给改善祖国的生化事业提供帮助。去年非典一出现,余伟明马上带领几名研发人员投入非典病毒检测试剂的研究。他主动找到省科技厅有关部门,要求由自己投资生产这种试剂。非典在北京最厉害的时候,他带上几名科研人员进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当时收治非典病人定点医院之一),在实验室时刻与非典病毒为伍,研制出了对非典病毒具有精确筛选能力的试剂,并在该医院检测了300个病人,国外多个国家采用了这种检测方法。由于非典警报很快在全国解除,余伟明的技术没有推广,说起这件事,他没有觉得这是自己的损失,只是说:"这是我们留学人员该尽的义务。"

虽然一路艰辛,余伟明丝毫没有退却。如今,公司又在开发新的技术,广泛结交国际国内经营伙伴。"我相信我的产品前景是好的,我一定会坚持到最后。"余伟明正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