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商【有奖征文】——资福烟霞话庵里

来源:商会自媒体发布者:1 发布日期:2015-09-11

正文内容

王玉岐,男,1958年生。1980年 开始从事新闻报道,1987年上西北大学新闻刊授,先后在省内外报刊电台杂志发表新闻通讯、小故事、纪实文章等一千多篇,是个实实在在的“土记者”,新闻稿件也曾获过几次奖。现受聘于《各界导报》宝鸡站,为各《界新闻网——各界宝鸡》栏目组稿。

    庵里村位于岐山县城南5公里处,村里有个“资福宫”,为西岐外八景之一,自古就有资褔烟霞朝周公的传说。资福宫相传始建于隋唐时期,元初由全真教王重阳重建,清同治十三年重修,供奉混元教诸神。现存有高规格古建筑神殿一座;高1米、直径1.2米鈭砂石鱼缸一个;高50厘米、直径601米的莲花柱座一个,还有千年紫金(兰)树一颗。原有高约2米、直径2米左右铸钟一口,内外刻有文字,以药方为主,只可惜在大炼钢铁年代被砸毁。庙内有诗曰:太上道高黑须长,古佛慧眼观鱼缸;仙桃对面献圣母,五龙前拱朝玉皇。苍柏五营分四哨,烟霞万丈放豪光。青碑使镜光明显,钟响十里声洪亮。 

 

    “资福宫”所处位置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太上老君云游到此,见此处川水秀美,又有庙宇,便和玉皇大帝降驾滞留;龙王巡河恰好经过,闻得玉皇大帝在此,便进庙拜见。玉皇大帝见龙王如此勤政,赏酒慰劳。龙王临别时,高兴的摇头摆尾,形成了雍川河庵里村内九道湾。本村走出的文化人张慎立有联“雍川秀水藏龙影,资福岚烟伴凤飞”描述了其神奇所在。数百年来,“资福宫”香火茂盛,古柏参天,紫气缭绕。尤以早晚烟雾带着霞光飘飘然向西北而去,“资褔烟霞朝周公”因此而得名。岐山八景曰:凤鸣朝阳、周邸温泉、龙尾春波、资褔烟霞、实相晨钟、崛山名刹、召伯甘棠、五丈秋风。

        早在明清时期,符太师庵(庵里村)的马社火在西岐乃至西府大地无人不晓,庵里锣鼓更是声势浩大,气势磅薄,乡间男女老幼无不喜闻乐见,名震西府。“文革”期间这一古老的民间活动惨遭封杀。2002年,该村又重建了百人锣鼓队,并参加了陕北民间艺术展演和宝鸡市举行的大型民间活动。在“2009中国—岐山周文化艺术节”锣鼓大赛中获一等奖。

    “资福宫”占地九亩,坐北朝南,雍川河从南蜿蜒流至门前崖下,转而又向东流去。庙对面有五个小原头,分别有五条小溪汇入雍川河,难怪古代道士选此为风水宝地。

          数百年沧桑,“资福宫”历经磨难,又多次修复,有记载的是清同治十三年,庵里村村民把被烧毁的庙宇重新恢复。1953年改为村小学,所幸主殿五间四角翘檐高档古建筑被作为办公室保存了下来。无梁门也基本完好无损。无梁门上方镶一石匾,上书“资福宫”三个大字,门内上方石匾记载着全真教张明显及门徒李元真、聂元玺等。“资福宫”不仅记载着道教历史,而且还记载着人类文明史。这里曾经是麦黄李子、黄甘桃、黄酒的最佳产地。2008年,学校迁出庙宇,该村沈志英、王锁良、沈德奎、沈 芳、沈发鈺、沈宝学、沈建文、王 正、沈彦斌、董 斌、王德才、沈居科、侯素琴十三位老人又千方百计恢复了这一古老的道教文化圣地,重绘了太上老君81副壁画,是这一美好的传说得以延续;更盼望“资福宫”周围的麦黄李子和黄甘桃能使更多的人领略这一独特风味!

        近年来,紧随陕西省大力开发周文化、打造全国凤鸣旅游名镇的步伐,庵里村在村干部们和全体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齐心协力修复村内岐山八景之一“资福宫”,使这一古老的道教文化阵地重放光辉。为此,村干部想方设法水泥硬化村内道路,解决“三通”问题,使昔日的“资福宫”更具朝气。如今,庵里村道路畅通,民风和顺,经济建设迅猛发展,为乡村秀美、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