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商会自媒体发布者:1 发布日期:2015-07-29
作者简介:刘琼希,女,上世纪90年代出生于岐山县益店镇益平村刘家凹组,2014年7月毕业于延安大学,在校期间喜欢泡在图书馆,闲暇之余写写文字,将心情倾注于笔端,除此之外,喜欢旅游,同时会记录一路感受。毕业后在西安某五星级酒店工作一段时间,工作之余,写文字,逛街,思考。之后来到深圳,写作仍然没有被落下,所写的一些文章被十点读书等微信公众账号征用。
说起臊子面,对每一个地地道道的的岐山人来说,最熟知不过。从我记事起,臊子面就出现在逢年过节的饭桌上,走亲访友,主人待客当以臊子面为最佳食物。还有村里红白喜事的主角也是臊子面,大清早天还没亮,吃臊子面的流水席已经开始了,村里人为了吃上头一锅的臊子面,便赶早起来,去吃臊子面。因此,臊子面可谓是留在我回忆里最深的食物。现如今农村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臊子面再也不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食物,而是想什么时候吃便什么时候吃。然而臊子面在各种红白喜事里仍然是绝对的主角,这种现象将继续延续下去。
臊子面是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的一种传统特色面,为西府名小吃。臊子面历史悠久,品种多达数十种,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誉最盛。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而岐山臊子面乡土风味尤为浓厚,它具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特色,吃口柔韧滑爽。臊子面是在唐代“长命面”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猗觉寮杂记》上说:“唐人生日多俱汤饼,世所谓‘长命面’者也。”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面条一类的食品,在唐代称作“汤饼”。刘诗中提及的“汤饼”,就是“长命面”。它是唐朝时款待客人的佳点。相传,苏东坡在陕西为官时,特别喜食这种面条,并写下了对它的赞美诗句:“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
关于“长命面”所以会改称“臊子面”的事,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岐山有户人家娶了一个美貌、聪明、勤快、伶俐的媳妇。新媳妇到婆家的第二天,为全家做了一餐面条,一家人食后无不称赞面条滑爽鲜美。后来,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职,请同窗好友到家作客,便请嫂子为大家做最拿手的面条款待客人,大家吃后都赞不绝口。从此,“嫂子面”就出名了。因为这种“嫂子”上必须加臊子为浇头。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作“臊子面”。据史实,臊子肉出现在北宋时期,《梦粱录》上记载有专门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铺。但当时是否已经出现“臊子面”,还不得而知。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记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写此书前,就已经问世。
关于臊子面的来历,岐山文化馆李辛儒先生还专门写了一本小册子,书名叫《神来之食歧山臊子面》。据他考证,臊子面源于周代尸祭制度的“竣余”礼仪,即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才轮到君卿,最后才是一般人。这种遗俗在岐山长期存在,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两次汤,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然后才上席,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过去吃面剩下的汤不能倒掉,还得回锅。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现在敬神灵和祖灵,吃回锅汤的习俗已经改变。臊子面是岐山和关中一带招待客人的便饭,新媳妇过门,孩子生日,老人祝寿,通常都以臊子面招待客人。
臊子面最为重要的是汤,汤是臊子面的灵魂,本地人将臊子面的汤叫臊子汤。臊子分为肉臊子和素臊子两种,其中又以肉臊子为主。做汤需要的主要食材有以下几种:
1、肉臊子的做法
选较肥带皮的猪肉,猪肉中也要含有比较多的廋精肉,七分瘦三分肥。将肉切成小碎片,片要薄。入热锅,但锅也不可太热,不断搅拌翻炒,火不可过急也不可过缓。大约三成熟加入一定量的姜沫,去腥,翻炒,后加入适臊子面量的碘盐。当肉为六成熟时加陈醋,翻炒,七成熟时加入酱油,花椒等调味品(当然也可加入其他合适的调味品),当九成熟,快出锅时加入适量红辣椒粉,搅拌,微炖一会,即可出锅。期间要非常注意控制火候和时间。火不可太猛,太旺则肉可能炒老了或炒焦了,辣椒面烤糊了影响汤的色泽;火候不够,肉不熟,肉的腥味去不尽,而辣味渗的太深。只有火候控制住,肉鲜、嫩、辣,而油鲜红光亮而不是很辣。
2、入汤菜做法
木耳,温水泡开后,切碎,待用。
豆腐,切薄片,入热清油,煎至蛋黄色,出锅,切成细小菱形状,待用。
鸡蛋,煎成蛋皮,切小菱形片,待用。
黄花菜(针金),温水泡开,切成约1.5厘米,待用。
韭菜或蒜苗,以蒜苗最佳。洗净,晾干,切成细小片,留用漂菜。
底菜:一般为胡萝卜,切为细小的末状。如果在肉臊子刚出锅,锅中留有适量的臊子中直接炒最好。也可在凉锅中先用适量臊子热锅,再倒入胡萝卜末,同时旺火翻搅,放入碘盐。半熟时,文火慢慢的焖,同时要勤翻动,一直将锅中的水分焖干,在菜快被焖熟时,放入味精,花椒等调味品。在此中要根据热锅的臊子和菜的比例,控制油和辣味合适。面有传统手擀面和机压面:手擀面,面要做到韧、劲道,沸水出锅有光泽。通常是生面做好,揉团,蒙上湿布放五六个小时后再擀,这样面有韧劲,易于擀薄切细,沸水出锅有光泽,面劲道滑润。机压面多为结婚丧葬等亲朋较多时用,节省人力和时间。
3、配汤做法
选铁锅最好,注清水,旺火沸腾,放入肉臊子,再让水沸腾。后将准备的木耳、鸡蛋、黄花菜、底菜入锅,并根据需要再行调味,旺火滚沸后文火热之,加漂菜。汤要注意色正,臊子面即红,鲜,亮。汤味也可根据口味微调,但要保持酸、辣、鲜基本口味,汤成。将热汤浇到刚出锅的面上即成一碗汤滑味鲜、香美可口的臊子面。配汤是臊子面的关键所在,所谓一碗面,七分汤,汤很重要。
要做得一手地地道道的臊子面,要注意许多细节,炒肉臊子和配汤时尤为重要。岐山臊子面味以酸辣为主,要在配汤时注意。关中其他地方依据也有各自口味。一般而言,越靠西的地方醋放得越少,越靠南的地方辣椒放得越多。
每一个岐山人都有一个关于臊子面的情结,它是岐山饮食文化的符号,是家乡的味道,它承载着每一个岐山人骨子里对故土的眷恋。无论现在身处何方,臊子面留在舌尖的触觉感受都是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我所在的益店镇益平村刘家凹组,经济水平不是很高,村里同龄的孩子挺多,小学就在我们村,当年那个泥泞小路,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见证了我们一步一步的成长。我记得,家里情况不算富裕,但是也不是清苦,父母都是农民,父亲是瓦工,趁着农闲时节在外面打工养家糊口,母亲则在家照顾我和弟弟。母亲勤俭持家,在院子西面开辟出一块地方,种植瓜果蔬菜,尽量保证我和弟弟一日三餐营养的供给,又可以节省开支。特别是芒种时节,黄瓜、豆角、西葫芦、南瓜、香葱、韭菜、葡萄等应有尽有,说真的,一年四季,我最喜欢夏季,可以满足小小的我对吃的欲望,大概我的嘴馋是那时候给惯下的。由于母亲从姥姥那传来一直信仰基督教,所以母亲不喜欢吃肉,臊子面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做。对我来说,一年当中最幸福的就是过年,可以吃到臊子面以其他好吃的食物。过年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家团圆的时候,父亲打工回到家,和我们团聚。臊子面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大年除夕一大早那顿臊子面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之前,庄稼人都会早早备好足够分量的面条,主妇们准备好一家人及待客从开年吃到年末的臊子,蒸上馍馍和包子,还有其他需要待客的蔬菜。
母亲从腊月二十七八开始做臊子,这个时候,我和弟弟就等着啃骨头了,欢呼雀跃,不胜欢喜,父亲则帮母亲烧锅。当一锅油汪汪香气四溢的臊子做好,们姐弟两迫不及待的凑到跟前,嚷嚷着要夹着馍馍吃臊子。臊子面会从除夕一直吃到元宵节后,除夕那天大清早,母亲便准备早饭,我和弟弟给父亲帮忙贴对联,然后我会给母亲烧锅,母亲调好臊子汤,切好底料,只等水烧开下面条。当一家人端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围坐在桌子旁吃起来的时候,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唇齿间划过的是臊子面特有的味道,那是庄稼人一年到头最幸福的时光,臊子面就是对他们一年劳作的最好馈赠。现在想起那温馨动人的场景,感觉历历在目,在我心里是那样弥足珍贵,难以忘怀。在那时候,母亲做的臊子面的味道恐怕是我心中最深的味觉记忆,酸香可口,汤汁浓郁,底料多种多样。每天吃都不会觉得厌烦,而且越吃越香,不可自拔的爱上臊子面,这也是现在,我脑海里除过岐山擀面皮之外最爱的美食,承载着家乡的味道,以及我对童年快乐生活的一个符号性记忆。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我上小学六年级的那一年,父母将我们镇上的一家磨坊盘过来,一家开始在镇上租住,我和弟弟转学到镇上的益店中心小学上学。父母开始经营磨坊,至此我一直到高中的时光都是在此度过,可以这样说,我对益店镇的角角落落的熟悉程度比对我们村还强。平时,磨坊生意还可以,不是特别忙,这个时候,家里生活水平相对提高,母亲会在某天做一顿臊子面来宽慰一家人的胃。那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每次都会吃两晚,家里做的话,一般一碗捞的面条比较多,就显得相对家常些,按照个人习惯自己盛汤,怎样吃着可口舒服怎样来,没有必要循规蹈矩,按照正宗的臊子面流程来实行。
日子就这样重复一天又一天的过着,在我高中快毕业的那年,父母把磨坊卖了,除过生意日渐清冷,加上父母长年累月的劳作,身体有点扛不住。最后又回到村里,在我高考那年,父亲继续做瓦工,奔波在建筑工地和家里之间,母亲在亲戚的介绍下,去南方一家灯泡厂打工,弟弟早已辍学外出在一位远房叔叔所在的酒店当学徒,打算做厨师。我呢,后来复读了一年,考上了延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至此,我便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家乡,一路北上,踏上求学之梦,从此也开启了我人生新的旅程。
在延安求学的四年,我不无想念着母亲做的臊子面,其实学校周边也有一两家岐山臊子面饭馆,我不知道味道会如何,便抱着怀疑的心情,和舍友约好。在某天下课后,走进饭馆,老板很热情地招呼我们,我听着老板口音好像是关中地区的,怀着好奇的心理和老板攀谈起来。结果如我所料,老板是岐山凤鸣镇人,两口子来延安做生意,他们的儿子也在延安大学上学,平时下课了会过来帮忙。我毫不犹豫地点了一小份臊子面,舍友也一样。当面端上桌后,我拿起筷子尝了第一口,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个味道,臊子不地道,口味很清淡,面条没有筋道,韧劲不够。我和舍友相视一笑,还没有等我开口,舍友小声对我说,不好吃,没有岐山臊子面的味道,我默默点头。其实后来想想,岐山臊子面的的食材很重要,其中岐山醋、秦椒最为重要,大抵是这位老乡为了简单省事,用了延安当地的食材,所以便少了那种口味,或者说,延安当地人也许没有尝过正宗的岐山臊子面,故他们也没有觉得不好吃。
再到后来,我也尝过几家打着岐山臊子面的招牌,却仍然做着不地道不正宗的臊子面,我大概是失望了,最后再也没有在延安吃过臊子面,哪怕同学、老乡将它吹嘘的有多好,我都不为所动。很快大学毕业,我回到西安,由于自己专业的缘故,在一家五星级酒店的中餐厅做最底层的工作,中餐厅除过包间和大厅之外,还有一个供近80人就餐的全开放式的“大中华面王”餐厅,主要经营大众消费的各类面食以及配备的凉菜和地方小吃以及炒饭,当然还提供免费水果。其中主打的面食就是岐山臊子面为代表的地方风味美食,在这里,考虑到就餐人群,将臊子面分为素臊子和肉臊子,又可以分为干的和汤的两种吃法,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台湾牛肉面、菠菜面、油泼面、西红柿鸡蛋拌面、炸酱面等面食。在我工作的期间,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若是常客、熟客一般不用说,还是老样子,直接下单,做好端上去。另外就是不太常来的顾客,有时候自己点自己喜欢的,有时候让服务员推荐,这个时候,我们一般会把臊子面作为首选介绍给客人。当然除此之外,如果是老外,就要看情况了。说到我们餐厅的面食,我觉得还是相当好吃的,面条都是纯手工制作,酱料、调料等都是厨师提前统一配好,保证了味道的持久性。作为一家五星级酒店,能够推出符合大众消费的食品,而且还是众所周知的。一方面很好地宣传推广了中华面食,特别是臊子面,创新独特。另一方面,独辟蹊径,在高大上的五星级餐厅居然可以吃到如此接地气的食物,我觉得是一次成功的营销。事实也证明了,顾客的口碑以及回头率的提升,还有每天翻台率的提高,这足以说明抓住大众消费群体是最明智的选择。
可是后来缘于某些原因,我辞职来到南方大都市深圳,在项目上做文职工作,来之后,发现项目上陕西人居多,连食堂师傅也是陕西人。我以为我不会再吃到家乡的面食了,其实不然。项目食堂一应俱全,压面机、电饼铛等厨具都有。后来臊子面会偶尔做,味道还可以,不愧是酒店大厨出身的。只是少了一种味道,少了岐山醋和秦椒的完美搭配,但是这不影响我吃臊子面的心情。想想看,远离故乡,在几千里之外的深圳可以吃到臊子面,实属不易。尽管如此,作为岐山人,骨子里还是偏爱家乡的味道,在某个午夜梦回故乡吃上一碗正宗的岐山臊子面,足矣。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岐山臊子面为招牌的旅游热越来越受到欢迎,特别是去年由于“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对岐山臊子面的介绍,使它为更多人熟知,同时也宣传推广这一历史悠久的小吃。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岐山人,能够为家乡美食的发展和推广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定是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