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岐山商会【有奖征文】---范家营与梁星源

来源:商会自媒体发布者:1 发布日期:2015-07-29

正文内容

 

岐商

微信号

功能介绍岐山人在西安的家

孙虎林 男,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陕西岐山大营乡神务村千北。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宝鸡市某中学。多年来笔耕不辍,在各级报刊发表散文作品近百篇,出版散文集《青春祭》。

作者宝鸡市卧龙寺中学孙虎林


岐山县城东北几十里外,有一座挺大的村落范家营。小时候,我时常去那儿。因为我大姐嫁到了范家营。

那时,乡村几乎不通班车。因此,四十多里路,就得全靠步行。天刚亮,我和三姐便从家中出发。沿着冯家山水库在岐山境内的引水支渠北干渠一路东行。中间经过了许多村落。什么北庄营、张庄、南官庄、公子庄、驸马庄等等。公子庄,这名儿真怪,莫非史上还真出过身份尊贵的公子。照此说来,驸马庄也就出过一步登天的驸马爷了。

是的,我曾经不止一次听老年人说过这句话。老东乡村子大风水好,出了许多当大官的。那时候,住在县城附近的人颇有几分虚荣心,骨子里有点瞧不起远离县城的东北乡人。但他们清楚,相对于县城周围,东北乡土地肥沃,一野平畴。远远望去,总让人觉得这片土地气势不凡。难怪地名那么古雅。

离范家营村还有几里路。远远地,我就望见了那一片青森森的柏树林。在冬日的旷野上,它显得格外醒目。这片柏树林可是范家营荣耀的象征,它蓬蓬勃勃,生长在村子中央的梁星源祠堂内。这梁星源,可是岐山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梁星源本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家境贫寒,幼时聪颖好学。兄长凭借打柴卖草供他上学。梁星源刻苦自励,考取邑庠生后,受聘教书。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中举。历任广东鹤山,新安知县。在任期间,勤政安民,断案公正,抵御外侮,巩固海防。以杰出的才干,深受禁烟大臣林则徐器重。于是,官运亨通,一路升迁。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攻打武昌城,身为湖北布政使的梁星源积极参战。城破后,与其子自缢而亡,以身殉国。可叹一代名臣埋骨异乡,只余一缕忠魂梦回故乡。今范家营村有其衣冠冢,可惜文革时已毁坏。

梁星源祠堂究竟建于何时,我不清楚。不过,有段传说颇具传奇色彩。梁星源为国尽忠后,其儿媳将价值不菲的银元藏匿在裘皮大衣里,外面用破包袱裹紧。自己化装成难民,躲过太平军的追杀。历经千辛万苦,回到范家营村。在族人的帮助下,为公公梁星源盖起了祠堂。客死异乡的梁大人从此终于歆享了后人的香火祭祀。

那年,我考上了省城一所大学。临走前去范家营看望大姐。在梁星源祠堂门前,巧遇高中同学。他当年也考上了。这时的梁星源祠堂已经变为范家营高级中学。庙院办学,祠堂办学,这也算是北方的民间传统。让一代英才梁星源的文韬武略荫庇子孙,造福后学,也是得其所哉。

那天,我第一次走进梁星源祠堂。虽说大多数殿宇已经改建成了教室,但建筑的宏伟气势仍感触得到。这座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就开始横遭毁坏的祠堂,文革时几乎被夷为平地。硕果仅存的几间大殿苍颜老旧,颓圮破败。后边一处大殿,屋顶上竟然长出了几棵小树,尤显破落荒寂。整座院落,和梁星源有关的,也仅余一通残碑,系咸丰皇帝追授梁星源为国捐躯的石碑。睹之令人神思悄然、怆然。

实际上,早在1923年,梁星源祠堂内就办起了小学。1965年,原周公庙初级中学迁入范家营梁星源祠堂,更名为范家营初级中学。1973年,改称为范家营高级中学。在那个年代,范家营中学辉煌一时。恢复高考的那几年更是以出类拔萃的成绩引人注目,高考成绩在岐山县名列前茅。1984年,我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同班同学孙宏哲考入西北政法学院。他的侄子孙文生从范家营中学以应届生身份与我同入陕师大,那年,他刚满十七岁。孙文生后来告诉我,范家营高中当年还有考上北京大学的。孙家叔侄与我同姓,他们村在范家营东北五六里路外,村名叫孙家,与我们村同宗。在这文脉源远流长的祠堂办学,怎不人才济济。我的同事小范就是从范家营高中考入大学的。范家营中学还有一个才华横溢的老师叫范玉虎。我大姐夫说他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他几年前从县教育局副局长任上退下来了。可惜由于地处远乡,范家营高中渐渐风光不再。迁入县城几年后,并入岐山中学。但范家营高中留给当地人一个书声琅琅的永久回忆。

我记住了1984年暑期的那个下午。在好友孙宏哲的引领下,我信步徐行在范家营中学校园。面对着青堂瓦舍的校舍,思绪一下子飞到了两百多年前的有清一代。古老墙壁上的对联“潜读无车马,腾飞有星源”,更令我心驰神往。作为一代名流,梁星源以卓绝的才华沾溉后世,泽被后人。因此,无论现今的祠堂多么凄凉破败,历史的璀璨星辉都不能湮灭。

事实上,故乡人从来没有忘记梁星源。如今,在这几近废弃的祠堂里,村人塑好了两尊像。于是,梁星源与其夫人端坐神台,永受乡人祭奠。顺便提一下,梁夫人是范家营邻村巨家村人,名讳巨万香。村人一直将他们尊奉为老爷和娘娘。每当庙会时节,范家营人便将大红灯笼高高挂在祠堂的大柏树上,希望大红灯笼指引梁大人魂魄归来。这些柏树是当年修建祠堂时,从南方移栽过来的,当初足足有上百棵。如今尚余十几棵。它们枝干秀伟,树冠虬劲,墨绿苍翠。两百多年来,这些翠柏一直守护着梁大人的忠魂,也成了范家营村永恒的标志。

不知为什么,岐山县城东北乡的村落很大,相距甚远。一个村子动辄上千人,范家营村就有两千多口人。在辽阔平坦的原野上,范家营村静静地横卧着,一派安宁平和的气象。村民以范姓居多,我大姐夫就姓范。接下来就数梁姓了,他们大多是梁星源的后人。在范家营,梁姓虽则不是大姓,但他们却天然领有一份自豪感。祖上出了梁举人,他们能不高兴吗。

说是地势平坦,实际上,范家营村也有沟壑。大平原上的村落早年间为了防止盗贼,多修筑了土围子。当年筑墙时就近取土,便有了眼前不太深的沟壕。下雨天,就成了天然泄洪池。梁星源祠堂南边就有一处沟壕,里面长满了树。梁姓人大多住在祠堂北边,他们的小村子按方位分成梁东、梁西。

范家营是个古老的村落,位于周原遗址保护区内。它距离京当村的周原博物馆不远。在范家营一带,厚厚的黄土层里,不知掩埋着多少稀世珍品。出土文物众多,尤以青铜器居多。真的,走在范家营的田野上,我小心翼翼,心生敬畏。我明白自己脚踩在西周先民曾经辛勤耕作的土地上。这片土地厚实丰润,钟灵毓秀。要不,怎能养育出梁星源这样一位泽被后世的大人物呢。

岐山人都知道,东北乡土质肥沃,长出来的麦子好吃。面粉雪白,面条劲道柔韧。那儿的麦面是岐山臊子面的上好食材。这些年,我没少吃大姐家的小麦面粉。我用它扯出来的面条又长又薄,味道好极了。是的,我该真心感谢范家营这片沃土。

如今,去范家营村可方便了。从县城出发,若坐村村通班车,至多二十来分钟。若开私家车,则更快。汽车在宽敞平坦的关环线上行驶,窗外掠过熟悉的关中风物。那整齐漂亮的民居,欣欣向荣的庄稼,看着挺舒服的。站在范家营村口,不远处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历历在目,熠熠生辉,让人心生虔敬。而村子新修的小游园,又令人仿佛置身城市小区。倘若梁星源大人穿越时空回归故乡,一定会欣慰地笑了。

真的,范家营是个好地方。